beat365亚洲官方网站_登录入口

校内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beat365亚洲官方网站 >> 网站导航 >> 校内新闻 >> 正文

一院一品⑬|推进“四三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

发布日期:2023-09-20    作者:体育学院     来源: 体育学院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高等院校的基本任务。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成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的任务,就必须积极响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紧跟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体育学院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研读教育部“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四新”系列文件,贯彻《beat365亚洲官方网站加快推进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行动计划》、《beat365亚洲官方网站“新师范”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等系列文件精神,落实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高阶学习为最终评价标准”教学理念,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理实结合、工学结合”,以毕业就业为指向、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积极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工作。

一、理念与思路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是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教育改革创新重点是人才培养理念与思路的改革创新。体育学院为焕发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不断总结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师范性、民族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创新提出了人才培养理念与思路。

(一)坚持“四新建设”导向、引领改革创新

专业建设秉承“四新”建设导向,引领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施“新教改、新质量、新体系、新文化”战略。树立适宜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建设富有家国情怀素养、专业技能交叉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凸显、适应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范式。

(二)坚持贯彻“OBE”理念、对接社会需求

坚持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引,“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立足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实施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将社会需求对接毕业目标,将课程目标对接毕业要求,注重课程教学、能力培养、毕业目标、岗位能力人才培养主线的逻辑生成,理顺人才培养思路。

(三)坚持“职业鉴定”制度、对标岗位要求

职业技能鉴定是体育行业专业人才评价标尺,也是检验从业资格的重要依据,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供应关系,就必须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施“1+X”证书毕业制度,鼓励学生参与鉴定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认证,满足从业标准。

(四)坚持“特色培养”途径、实现差异发展

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利用地方办学资源,积极开展人才特色培养,实施民族体育特色、冰雪运动新色和职业技能鉴定亮色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化、差异化,形成错位竞争优势,提升毕业就业质量。

(五)坚持“产教融合”发展、推进协同育人

通过引企入教、引企驻校、引行入校、推教入企等多种形式,借助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积极拓展产学合作育人途径,将学生实习与单位用人紧密集合起来,推进协同育人,实现实习、就业联动。

二、教学改革——“四三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为顺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部署,逐步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抓手、以毕业就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形成专业特色浓郁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显著、课程体系结构完善、实习实训落实有效的适应当下体育产业发展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思路,体育学院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落实四个对接、坚持三个融合、凝练三个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落实四个对接”

1、专业设置对接行业需求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旨在提升地方普通本科院人才校培养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接,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的使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旨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供需矛盾问题。为此,体育学院结合时下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树立了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体育职业资格认证为主导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深化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切实落实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对接,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供给侧改革。

2、培养目标对接职业岗位

专业教育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结合体育行业发展动态,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为避免专业间同质化培养现象,体育学院建立了以国家职业资格大典为依据、以输送行业人才需求为靶向、以国家体育类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为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贯彻OBE教育理念,依据国家职业资格大典,制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设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3、课程体系对接能力标准

为切实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学院组织广大教师对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主旨思想、能力体系、鉴定要求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结合对体育行业职业鉴定部门负责人、各类职业技能鉴定项目考评员、培训师进行深度访谈、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各专业的能力体系标准。在切实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结合上述调研结果,建立了岗位能力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做到课程体系对接岗位能力标准。

4、课堂教学对接考核评价

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注重能力考核,考核过程分为理论考试、实操考核两部分。重点考查职业从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能力。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考量,该考核评价方式,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更加能够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特别是实操考核环节,突出对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应用能力考核,更加贴近岗位实操,体现岗位能力。为此,按照上述思路,体育学院对专业类课程考核评价实施了综合改革,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评价理念。

(二)教育路径——“坚持三个融合”

1、坚持技能培养与竞赛训练相融合

依据体育专业特点,运动技能培养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学院积极加强运动技能能力培养工作。利用河北省民委、承德市政府委托的比赛任务及学校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任务,加强运动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开展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提升后备人才储备,同时也加强了专业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广度,做到运动技能培养的课上与课下相融合。真正做到“以练促学、以赛促学”,强化运动技能培养过程。

2、坚持实践教学与岗位实操相融合

为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院积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利用寒暑假周期,增设小学期,开展实践平台课程教学活动,将实践平台课程教学课堂搬入企业,聘请企业一线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学生亲历岗位体验,提升岗位认识、强化从业意愿、夯实技能能力、深化职业认知、促进毕业就业。

3、坚持毕业就业与职业鉴定相融合

针对体育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在获得河北省体育局人力资源中心的支持下,持续开展体育行业特有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依据学生就业意愿,鼓励学生参与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保障学生毕业就业所取得的职业资格符合行业用人要求,截至目前,共开展国家职业资格社会体育指导员滑雪教练员资质、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资质、国家职业资格山地户外资质、国家职业资格游泳救生员资质、国家职业资格跆拳道教练资质、国家职业资格游泳教练职业资格、国家职业资格羽毛球教练职业资格等项目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三)差异发展——“凝练三个特色”

1、秉承民族特色发展之本——民族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化瑰宝,民族文化教育是学校的特殊使命。体育学院经过近30年的积累与探索,总结出了

以民族体育科研、教学、训练、比赛、普及的文化传承体系。教学育人过程中。借助“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综合A类)”、“承德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心”、“承德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等平台,开展民族体育文化教学、训练、比赛、普及工作;通过大师工作坊、非遗工作室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推动了民族体育课程建设,提升了民族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2、强化应用新色发展之基——冰雪运动

冰雪运动是河北省“十三五”、“十四五”期间,重点

打造的体育产业领域。为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体育学院积极推广冰雪运动的普及与发展,积极探索冰雪运动专业人才培养,借助地方本科院校应用转型的东风,在河北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指导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以“体育行业特有职业资格培训基地”、“河北省冰雪体育文化科普示范基地”为平台,积极推动冰雪专业人才培养。冰雪运动项目专业课程教学覆盖率100%。

3、突出职鉴亮色发展之路——国职认证

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是体育行业的用人标准,通过开展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能够更好的将人才培养与体育产业对人才需求紧密对接,将人才培养重点转移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应用能力上来,为此,通过积极对外联络,与河北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河北省体育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依托河北省体育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体育产业人才需求动态信息的掌握及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鉴定实施监控,开展各项目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近年来先后共有1300余人次获取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育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水平提升了30%。

三、成果产出

(一)平台建设注重优质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体育学院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目前,我校是河北省内唯一一所授予“体育行业特有

职业资格培训基地”的高等学校(2020年设置),2023年获批“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综合A类)”,2022年获批“河北省冰雪体育文化科普示范基地”,2017年获批“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理事长单位,2015年获批“承德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科普教育基地”。

(二)专业建设提质升级

通过近年来体育学院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2017年体育教育专业获批校级特色专业,2020年体育教育专业获批省级一流建设专业,2021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获批校级产教融合试点专业,2022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022年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被河北省教育厅列为冰雪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专业。

(三)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鼓励广大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尤其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过程中。推进课堂革命,提高教学质量。近五年共开展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4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6项,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课程建设持续深化

推动各类课程建设工作,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过程,促进

专业建设发展。先后组织10余人次,参加教育部应用型课程联盟组织的应用型课程工坊培训,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应用型课程建设水平。近年来,先后立项应用型课程20余项,立项优质实训课成2项,校级一流建设课程1项,校级精品在线课程1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做到“门门课程有思政”,落实“三全育人”总体要求,立项完成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项。

(五)科学研究反哺育人

响应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民族体育、冰雪产业三个学科建设工作,组建学科研究团队,产出了一批科研成果,促进了专业建设的发展。近年来,先后立项完成教学研究类课题8项,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立项完成民族体育方向各类课题10余项,发表民族体育类科研论文30余篇,承担各类冰雪方向研究课题5项,发表冰雪类研究论文10余篇,完成了河北省体育局委托横向课题《滑冰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鉴定体系》编撰任务。

)师资队伍逐步完善

体育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博士3人。国家职业资格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师1人、考评员1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人,国家级裁判3人,河北省高校教指委委员1人,河北省全民健身智库专家1人,河北省滑冰指导员职业鉴定培训师3人、考评员3人,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滑雪项目培训师1人,承德市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得河北省教学技能三等奖1人次。

)对外合作保障有力

积极贯彻学校“1112233”工程,拓展办学资源,学院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校协合作。先后与哈尔滨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院校建立了校校合作关系,与密苑云顶滑雪乐园(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主赛场)、北京健飞体育、上海百萃健身、张家口万龙滑雪场等优质企业签订了校校合作协议,与河北省体育局体育人才服务中心建立了校政合作关系,与河北省体育职业发展联盟建立了校协合作关系。

(八)学生发展硕果累累

先后代表河北省参加了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共获得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6次。代表承德市参加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共获得国家级、省级金牌34枚、银牌44枚、铜牌29枚。先后培养国家职业资格社会体育指导员滑雪教练430余名、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滑冰)130余名。获得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优胜奖1次,省级一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优胜奖6人次。获得中国大学生滑雪挑战赛(华北赛区)三等奖1次,河北省冰雪运动会三等奖3次,包揽近年来承德市大学生滑雪挑战赛全部奖项。

(九)服务社会实现价值

1、助力“三亿人上冰雪”活动

近年来,通过寒假小学期实践活动,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助力“三亿人上冰雪”活动。学生通过在滑雪场、各类体育培训机构,先后开展冰雪运动技能指导90余万人次参与2022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任务,承接了“河北省滑冰项目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任务,协助完成“河北省冰雪旅游管理者高级研究班”课程教学任务,协助完成近年来承德市大学生滑雪挑战赛、承德市青少年滑雪锦标赛赛事组织工作。

2、参与制定行业职业标准

受河北省体育局人才服务中心委托,进行了职业资格社会体育指导员滑冰教练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编制工作,该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共包含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大纲、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计划、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办法、专项理论考核题库。并协助完成了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体育局开展的“河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滑冰专项培训”活动,进行培训、考评3000余人次

3、开展体育文化普及工作

借助民族体育师资优势、教学资源优势,依托“承德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基地”,开展民族体育文化进校园活动,先后开展针对中小学生开展民族体育文化科普活动20余场,参与中小学生达到2300余人次,依托“河北省冰雪体育文化传播示范基地”开展冰雪体育文化科普活动20余场,参与人群5000余人

4、参与各类体育赛事服务

协助完成河北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裁判工作,完成近年来秦皇岛市海港区、承德市双桥区、隆化县、宽城县、承德县中考体育测试工作,完成2022年、2023年体育专业专接本体育加试测试工作。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