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历史文化学院遵循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建设发展理念,依托承德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机制完善、资源整合、品牌塑造、育人融合等方面,持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育人创新,凝练了鲜明的“以文化人 以史育人”的办学特色,实现了“目标聚能、显隐融合、资源贯通、认知递接”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积聚起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育人合力。
一、目标聚能:开启育人航程新局面
1.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战略
学校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院校,“民族性”是其重要的办学定位,学院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战略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优秀传统地域历史文化-山庄文化的优势,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依托承德历史文化资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契合学校民族性办学定位,也契合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产业管理三个专业的专业特点。其中,历史学专业对接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民族学对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明确的目标牵引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实现“以文化人 以史育人”的目标导向定航。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建+”
学院党总支深入挖掘承德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构建“基层党建+铸牢”党员教育体系。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员日常教育培训。教师党支部在塞罕坝、金山岭长城举行主题党日示范观摩活动,将专业研究与主题党日相结合,深化了学习成效。学生党支部依托网络课程,对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开展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学院开设“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论坛”,邀请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开展系列讲座。全院师生在活动中受益,2022年张红老师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入选省二十大精神宣讲培训课程。1名党员教师入选“河北省教学名师”。


二、显隐融合:打造文史育人新载体
1.第一课堂:文史育人的主渠道
三个专业以区域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为抓手,大力推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核心素养的专业人才。专业开设《承德地方史》《清代园林》《避暑山庄实践教学》《非遗所思》《民族图案鉴赏》《博物馆里的中国史》《地方民俗研究》等课程,依托河北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避暑山庄博物馆,通过教师的引导诠释与学生的能动参与,充分发挥文化价值导向,潜移默化达成了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凸显了立德树人的主导地位。
课堂教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育人目标,通过“课前五分钟讲四史”、“典型事迹分享”、“历史遗迹观摩”“主题演讲”等方式把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目前所有课程均按照课程思政目标,教学知识传授与思政相结合,使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


2.第二课堂:文史育人的重要补充
学院采取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将“专业考察”、“田野调查”等实践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锻炼学生资料查阅、资料运用、口述调研、实际应用的实践能力。近三年,历史学专业学生完成遗迹讲解80个点次,民族学专业学生完成田野调查和基层社会实践30余个单位。此外,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在文史育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专业社团活动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度,历史学专业学社策划的“三车凌回归”等优秀剧目在学校巡演中获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民族学专业学社连续三年组织经典书目读书会活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社多位同学荣获“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的奖励。


3.隐形课堂:文史育人的环境场域
拟利用历史文化学院厅廊环境,设计并建设800余平方米的“承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示和体验基地,以“塞北古地·民族交融”为主题,梳理承德不同历史阶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展示承德历史文化丰厚成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承德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三、资源贯通:优化地方文史资源供给
1.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教学团队
荟萃校外资源,聘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承德市文物局、承德市博物院等单位10余位业内专家分别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丰富了师资结构,为育人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专业指导。培育校内资源,组建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开展研学、竞赛实践,2020年,“承德区域历史文化课程教学团队”获批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成立了“汗青学社”“武烈河学社”“春蕾社”等多个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开展特色鲜明、缤纷多彩的文化活动,依托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连续10年开展避暑山庄志愿服务工作,“避暑山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荣获第七届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志愿服务品牌;开展承德市大中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实践,目前已在承德市第八中学、第九中学、东园林小学、大石庙中心小学等学校组织专题授课10余场。

2.整合校外资源,建设实习实践基地
充分挖掘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育人实践教学基地。校外与承德市博物院、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管理处、承德鼎盛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承德锦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让学生在情境浸润、交流体验中领悟、接受、认同所学的理论知识。
2012年,学院与避暑山庄博物馆合作获批河北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逐渐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双方共同开发《避暑山庄实践教学》课程,编写《避暑山庄文化导论》教材;志愿者在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中,走进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现场宣演,在实践中不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和思想精华的理解。“历史学专业依托博物馆资源实践教学模式探索”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承德区域历史文化课程群”教学团队获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

四、认知递接:创新文史育人成果转化
1.厚植学生的文化传承力和历史感知力
近年来,历史学专业学生获得“精彩一课”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师范生微课制作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教师普通话过关率100%,获得教师资格证比例达到80%以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以清宫院画风格的数字界面,利用数字多媒体和 VR 技术,复原避暑山庄遗迹,“避暑山庄建筑遗址数字化复原及展示研究—以碧静堂为例”获批 2022 年度河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专项,“蓦然回首—VR/AR 与数字化交互技术在古建筑保护推进中的应用”获 2023 年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3.增强学院的社会服务力
2022年,承担省民委《河北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清代卷)》和承德市民宗局《承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撰任务;2020年,与承德市档案局合作,编撰完成《热河要事纪略》(社会经济卷和思想文化卷),获批2021年度河北省开发利用档案优秀服务成果奖,为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奠定思想和资料基础。与承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建承德市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2022年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网点,有效提升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在承德高新特精产业发展中的贡献度。2023年8月,承办由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承德与清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省市领导及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近40人参会,对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院工作全过程,依托承德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理念,整合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产业管理三个专业的学科力量,形成“目标聚能、显隐融合、资源贯通、认知递接”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学院将发挥已有优势,深入探索,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